湖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

南水北调工程十年调水767亿立方米
  • 时间:2024-12-13
  • 来源:湖北省侨联
  • 作者:湖北日报

南水北调工程十年调水767亿立方米

丹江口水库今年保持Ⅰ类水质已达270天

12月12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: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来,累计调水超767亿立方米,惠及45座大中城市1.85亿人。

“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,南水北调工程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。”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介绍,十年来,南水北调工程显著提升沿线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,有效促进水资源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,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。

目前,“南水”已成为北京、天津等北方许多城市的供水生命线,北京城区供水近八成是“南水”,天津主城区和雄安新建城区供水全部是“南水”。

工程利用每年汛期到来之前的富余水量,实施生态补水,工程沿线50余条河流恢复勃勃生机。

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发展优势,把北方重要经济发展区、粮食主产区、能源基地生产的商品、粮食、能源等输送到全国各地,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在我国南北方的优化配置,支撑了北方地区超过16万亿元的GDP增长。

为确保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”,在维护工程安全方面,中线工程安装10万台安全监测仪器、1万多部监控设备,并综合运用北斗卫星、无人机、水下机器人、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,对工程运行全天候监控。在维护水质安全方面,中线工程全线设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0个水质固定监测断面,建设全断面智能拦藻装置。今年以来,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超过Ⅰ类水质的天数达到270天,保障了受水区1亿多人的饮水安全。

作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的重大项目,引江补汉工程于2022年7月开工。截至目前,工程主隧洞掘进已超过3.3公里,沿线21条支洞掘进总计超13.9公里,累计完成工程投资65.4亿元。工程建成后,将连接南水北调工程与三峡工程两大“国之重器”,届时中线的年调水量将从95亿立方米提升到115亿立方米。(艾红霞、秦建彬、郑雁林)

相关报道:

京堰环保志愿联盟的北京代表来鄂交流

清澈的“南水”也是爱的传递

12月12日,数名京堰环保志愿联盟——北京志愿服务组织的优秀代表,应邀参加十堰市优秀志愿服务交流活动。

“滴滴‘南水’来之不易!你在南方护水清,我在北方省着点儿用!”京堰环保志愿联盟代表——北京雷霆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赵伟发言说,我们能喝上清澈的“南水”,这不仅是水的流动,更是十堰人民爱的传递。

赵伟介绍,为倡导广大北京市民节约用水,志愿服务队暑期专门组织开展“节水达人挑战赛”,邀请参与家庭记录每周用水量,并分享各自节水小窍门。同时,常态化深入社区开展“节水护水”宣讲,营造浓厚节水护水氛围。

节水护水宣传起到良好作用。赵伟说,一名老者听了节水护水宣传后感慨:“过去我们用的水是苦涩的,现在的水特别清甜,好水来之不易,应该大力倡导节水!”这名老人还希望赵伟带着她的小孙女加入节水护水志愿队伍中。

京堰环保志愿联盟代表——北京绿色啄木鸟志愿服务中心青年骨干王志芯发言说,作为京堰环保志愿服务组织的桥梁,除在十堰开展“感恩守井人 思源到十堰”周末寻源行动外,还在北京开展“饮水思源 感恩十堰”节水护水宣传活动。目前,北京绿色啄木鸟志愿服务中心已在北京莲花河、永定河、南护城河等河段开展宣传活动10多场,参与市民近千人。

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,为确保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”,多年来,全市320万人民人人争当志愿者,成立2000多支环保志愿服务队,常态化参与巡库清漂等文明河流建设行动;组建305支党员护水队,带动10多万名党员群众参与守水护水。(许应锋、叶相成)

南水北调暨京堰协作十周年

书法美术摄影联展开展

12月12日上午,“大江北去”南水北调中线通水暨京堰对口协作十周年书法美术摄影联展,在十堰市美术馆开展。

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十年来,十堰积极运用京堰对口协作机制,组织首都文艺名家和本地艺术家深入丹江口库区采风创作,创作积累了一大批精品力作。

本次展览共展出书法作品70件、美术作品30件、摄影作品100件,分为大移民、大保护、大生态、大人文、大协作五个篇章,这些作品彰显了水源地人民守水护水的奉献担当,描摹了十堰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巨变,展示了京堰对口协作十年的显著成效,体现了京堰两地艺术家以水为媒、美美与共的深情厚意。 (夏永辉、柯又嘉)

汉江师范学院师生原创南水北调绢丝长卷

观众在观赏展出的南水北调绢丝长卷。(余宽宏 摄)

12月12日,十堰市“大江北去——南水北调中线通水暨京堰对口协作十周年书法美术摄影联展”上,一幅长约7米、宽约0.65米的绢丝长卷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停留。这是汉江师范学院师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后,根据自身见闻创作的南水北调千里水脉图《一泓清水永续北上》。

汉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付永昌介绍,此画由该校艺术学院师生和“南水情长”志愿服务队历时3个月共同完成。9月3日,本报“卫星看‘南水’ 润民十年间”全媒体采访活动在汉江师范学院启动。该校“南水情长”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现场参加活动后,也组成了大学生采访分队,他们从丹江口水库出发,沿线参观采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的节点性工程,沿路宣传环保理念、开展志愿服务。抵达北京后,小分队成员还在团城湖,与首都师范大学师生共同向全国大学生发出“守水护水节水”倡议。

“通过这次的走访活动,我们见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壮丽与伟大,也更加了解‘南水’在保障北方地区民生的重要作用。”该校“南水情长”志愿服务队成员、画卷主创王婷婷说,这幅画记录了大家的所见所闻,想通过长卷告诉更多人,南水北调工程所到之处,让沿线人民过上了有水喝、喝好水的生活,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水资源。

该长卷以青绿色为主,采用传统青绿山水画技法,勾勒严谨、设色经典,青山绿水间伫立着南水北调重要地标工程,身着红色志愿服的大学生正沿途开展志愿服务,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国工程时代气息融为一体。(余宽宏、石琰鑫)

咨询答疑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

武汉市侨联

黄石市侨联

十堰市侨联

宜昌市侨联

襄阳市侨联

鄂州市侨联

孝感市侨联

荆州市侨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