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陈科吉 刘静)盛夏的通山县闯王镇汪家畈村,宝石河畔绿意盎然。翠冠梨压弯枝头,鱼鳞坝的嬉水声与梨园里村民的欢笑声交织成曲,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。这幅画卷背后,是一位游子跨越太平洋的赤子情怀——加拿大籍华人、苏州高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汪义芳,正通过侄子汪立果(村党支部书记、“侨胞之家”负责人)搭建的“云端侨家”平台,书写着新时代侨界助力家乡发展的温暖篇章。
一根网线连侨心:从海外到北山的"云端对话"
“小叔,村里的砂梨今年挂果了,每斤能卖5元钱。您看,我们还设计了包装礼盒……”今年7月中旬,眼见精心打理了3年的梨园首次挂果采摘,汪立果迫不及待地拨通了越洋视频。屏幕那端,汪义芳放下手中的文件,凝视着镜头里熟悉的村乡说道:“立果,之前你说的几家较困难的老乡,都安排他们承包梨园或在园里务工了吗?村里要是还有什么困难,需要资金支持你尽管说。”
这场跨越13小时时差的对话,正是汪义芳参与家乡建设的日常。
时间回溯到2022年重阳节,汪义芳回乡为母亲庆生。饭后,他关切询问村里情况,几位村民围了上来:“汪总,县里要帮我们改良砂梨品种,可老果园改造要翻土、换苗、建水肥系统,村集体账上空了……”汪立果解释道:“梨树需要3年才挂果,前3年不仅没有收益,施肥管理等都需要资金投入。”看到大家发愁,汪义芳当场决定通过红十字会定向捐赠5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。
今年,梨园首次挂果,一亩试采300斤左右,预计到2027年丰产期每亩能产3000斤,品种涵盖翠冠、鄂梨2号、秋月等优质品类。
“梨园位于北山边、宝石河畔,成熟季恰逢盛夏,游客在鱼鳞坝戏水后顺道采摘,形成‘农旅融合’新场景。”汪立果介绍,目前,该村将梨园租给27户村民,以解决部分务工困难家庭的收入问题。
“以前种梨全凭经验,现在引进了新品种,有专家指导技术,村里还帮忙销售,我们夫妻俩干劲十足!”望着挂满枝头的果实,承包了8亩地的汪万友眼里满是希望。
“侨胞之家”的温度:看得见的帮扶与看不见的牵挂
在汪家畈村新建的文化礼堂前,“侨胞之家”几个字格外醒目。这座凝聚乡情、传承文化的地标建筑,背后是汪义芳的赤子之心——2008年村里启动重建时,他第一时间捐资100万元,带动侨界爱心人士和村民纷纷解囊,谱写了一段“众志成城建礼堂”的佳话。
“小叔工作十分繁忙,经常要国内、国外出差奔波,但即使再忙,他也会抽空用微信群、视频等方式联络家乡,通过‘云端救助’的方式,支持家乡的发展建设。”汪立果说,该村宝石中学是汪义芳的母校,每年他都会拿出2万元资助贫困生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,这项善举已持续十余年。从校舍修缮到助学帮扶,他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对桑梓教育的牵挂,在莘莘学子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。
2015年,村民汪某的幼子不幸确诊白血病,前后化疗医治了几十万元,汪义芳听说后第一时间伸出援手,缓解了这个家庭的经济压力;2017年秋,该村某户顶梁柱因车祸离世,留下待业家中的妻子独自抚养三个读书的孩子。回乡探亲的汪义芳听说之后,主动承担三姐弟的学费,至今仍通过网络资助小儿子读书;2020年疫情期间,得知家乡口罩等防疫物资紧缺,他第一时间筹集10万元医疗物资驰援家乡……
2019年,汪家畈村正式成立“侨胞之家”,汪义芳成为首批会员。在他的带动下,汪家畈村“侨胞之家”现有会员90余人,通过“云端”模式开展精准帮扶。截至目前,汪义芳等累计捐赠超300万元,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0倍,帮助230余名村民就业。
在“侨胞之家”活动室,汪立果展示着“云端侨家”的成果:一本记录着19名返乡青年创业故事的《新农人日记》,一份覆盖全村的“技能培训云档案”,更有一串跳跃的数字——村集体经济从无增至2024年的30万元。村民汪锋感慨:“以前觉得‘侨胞之家’是‘远水解不了近渴’,现在才知道是‘24小时在线的帮扶站’!”
从一株梨苗到一片果园,从一座礼堂到整个村庄,汪义芳用“云端”架起侨心与乡情的桥梁。在这片桑梓地上,侨界力量正以创新模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。
本文来源:咸宁市侨联
一审丨陈科吉 二审丨黎碧波 三审丨段克斌
编辑丨京伦科技 审校丨文化公益部
武汉市侨联
黄石市侨联
十堰市侨联
宜昌市侨联
襄阳市侨联
鄂州市侨联
孝感市侨联
荆州市侨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