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近日,十堰市创文办、文明办公布2020年一季度“十堰好人”榜,市侨联兼职副主席、留德博士、市太和医院教授孟忠吉榜上有名。是什么样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,让孟忠吉教授获得这份珍贵的荣誉呢?下面,让我们一起去感受。
孟忠吉教授
2020年这个特别的春节,最美的人,莫过于舍小家顾大家奔赴疫情一线的逆行者们;最美的身影,莫过于身披层层“战甲”为抗“疫”奔波的医务工作者们。在太和医院感染科隔离病区,留德博士、市侨联兼职副主席、市太和医院隔离病区治疗组组长孟忠吉及与之并肩奋战的“战友们”正是这样的人。
“这就是我们的职责!”
孟忠吉,是太和医院感染科常务副主任。早在1月22日,从科室转进首例新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时,他和团队就已经进入“战时”状态。疫情期间,孟忠吉始终奋战在抗“疫”一线。
![]() |
对他而言,疫情就是命令,岗位就是战场,时间就是生命。为了节约每一分每一秒,他时常2小时穿着厚厚的隔离服不下“火线”,时常忙到下午1、2点钟才能吃上中午饭,时常为了讨论治疗方案,忙到凌晨。1月24日,就在阖家团圆的除夕夜,孟忠吉也只是与同事在办公室将就着一顿简餐解决,就投身到临床工作中。“这就是我们的职责!”回顾工作之初,他吐露心声。
一顿简餐就是孟忠吉和同事们的年夜饭
1月28日,农历大年初四,为了给疑似病例患者腾出隔离病房,感染科服从医院安排,开始改建隔离病区,孟忠吉挑起治疗组长的重担,分管病区管理工作。在医院统筹规划下,经过他的指导,科室的隔离病房从原来的2间逐步扩增到19间。为了盘出更多的空间,他和科室的医护团队主动将办公区从6楼搬到2楼。
“第一次面对这样的考验,从紧急调动到规范运作,科室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实战中加速融合。”孟忠吉说。在他的带领下,克服没有先例借鉴的困难,病区管理在抗“疫”战斗中迅速成长,更加规范、科学。从发热门诊接诊,疑似病例留观、确诊、分流病人,以及医护防控、物资准备等运作机制更加有序。
在各个环节中,“诊断关”是首要关卡。临床研究表明,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“狡猾多端”,有特异性表现,也有非典型症状,能否及时准确的确诊更是重中之重。有着20余年从医经历的孟忠吉是国际尖端的技术之一CIK细胞治疗肝病技术的研究者和践行者,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方法上,深思熟虑、自有见地。在诊断的病例中,一位患者做了三次核酸检测均呈阴性,综合病原学研究、流行病学影响资料和临床表现进行研判,孟忠吉又坚持为其做了四次检测,最终确诊。“要对社会负责,不能单纯依靠核酸检测,更不能让一例传染源漏网!”他说。
“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!”
太和医院感染科原有团队37人,其中医生11人,护士20人,另有6人专攻研究工作。在这次抗“疫”战斗中,在该院党委及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,整个病区护理力量得到了有力支援。此外,防护服、护目镜、医用口罩等物资也供应及时。随着轮岗制度的落实,科室医护团队的压力减了下来,但是孟忠吉的管理工作要求就更高了。
“既要做好心理疏导,也要做好科室医护人员自身的安全防护工作。”孟忠吉介绍。为了帮助团队的医生护士克服紧张、害怕的情绪,他做得最多的就是心理上的科学指导。在他看来,科学不仅建立在感染科多年来抗感染的科学机制和经验上,同样也建立在科学有效的防护方法上。对此,他时常劝慰团队说:“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!”
“进入病区,口罩戴两层、护目镜、防护服,一样都不能少。”“出了病区,消毒、洗手,补充营养和体力,同样不能马虎。”他是这样反复叮嘱,也是这样以身作则的。为了保持战斗力,增强院区所有医护工作者的抵抗力,他还主动向上申请,为科室一线工作者注射提高免疫力的胸腺肽,使用干扰素滴鼻剂,预防性服药等。因防护科学得当,其所在的病区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情况发生。
为了做好自身隔离,保护好家人健康,自参与抗疫工作以来,孟忠吉跟同事们集中住在医院安排的公寓里。从1月22日住进去,他有两个多月没见到妻儿。他告诉笔者,春节前,大三放寒假的儿子回家了,原本打算趁着假期好好休息的同时,也好好跟家人团聚。与疫情比起来,这并不算什么!舍小家才能顾大家。深知防疫工作责任重大的他说:“穿上这身工作服,我就是个战士!”
正是这样的坚守,孟忠吉带领的团队,圆满完成全部救治任务。
武汉市侨联
黄石市侨联
十堰市侨联
宜昌市侨联
襄阳市侨联
鄂州市侨联
孝感市侨联
荆州市侨联